标签归档:文化

和孩子们一起,在历史中成长,在思考中成人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人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的问题;明白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才能通过学习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华夏思想文化中的“善”和“教养”。 01 — 简述华夏思想源流…

继续阅读

有名记者在农村,看到一个小孩在放羊。 记者:你的理想是什么? 放羊娃:放羊。 记者:你放羊是为了什么? 放羊娃:赚钱。 记者:你赚钱是为了什么? 放羊娃:娶媳妇。 记者:娶媳妇是为了什么? 放羊娃:生娃。 记者:生了娃干什么? 放羊娃:放羊。 这就是曾经流传很广的放羊娃的故事。有的人把它当段子看,有的人把它当有趣的故事…

继续阅读

本文摘自《先秦经典中的管理智慧》 很多人会觉得诧异,为什么《素书》开篇大讲道德仁义礼,并在后面的章节中,以道德仁义礼贯穿始终,好像看起来并不怎么具体,显得比较务虚,为什么会被人称之为中国谋略第一书呢?简单的来说,我们任何观念和任何决策的出发点,第一依据都是来自自己的宇宙观,也就是对道的认知。所以,宇宙观的问题,才是首要…

继续阅读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01 —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中国的文化理解万物的思维是:知其所以然,而后知其…

继续阅读

让我们一起,把人类文明,带向更美好的未来 01 — 精神力量背后的道德原理 力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的力量,另一种是精神的力量。 什么是物质力量呢?比如我们的国土,我们的人口,我们的资源,我们的财富,我们的军事力量,我们的工业能力,我们的生产力体系,都属于是物质力量。 什么是精神力量呢?我们远大的志向,我们的梦想,…

继续阅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01 — 天下太平与万世传承 一个人,如果以谋私为目标,身心最终必然会产生疾患;一个社会,如果是以谋私为宗旨,天下最终必然会祸患频出。 《道德经》说:“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如果一个人、一个社会,脱离了自然之道,失去了道德的根本,就会妄作妄为,就会去无止尽地去追求私利和奢欲。 追求妄作妄为的私欲…

继续阅读

人与美的相会,也就是与美好生活的相会 一、文化的起源与流变,文化产业的起源与流变 1、文化的起源与流变 在没有文明之前,人们生活在完全的天然环境中。这时期的人,并没有后来我们所理解的这些文化,他们遵循的是一种天教天文天化的文化。人们自然而然的本能般因循天地法则而生活。这时期的人,也就不需要用人为制定的法则来教化他们。也…

继续阅读

人活着的终极意义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01 —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万…

继续阅读

善摄生者,以其无死地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第五十章》 01 — 出生入死 人生的问题,林林总总,似乎说不清也道不尽。实际上,人生最根本…

继续阅读

一、殖民地学术的败坏和危害 在中国的学界,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不管什么事,什么学问,一定要外国人说好了,才可以,外国人点头了,自己才敢宣扬。外国人称赞了,自己才敢唯唯诺诺的随声附和。外国人,永远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最高标准,谁敢质疑和挑战外国人,那就是学术立场上的政治不正确。 这个奇怪的现象,在中国社会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它…

继续阅读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