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必然丧志,成才必先养志
精神鸦片的危害
之前,很多家长留言反映,孩子在家沉迷游戏成瘾,严重的影响了学习和正常生活。也有一些学校的老师反映,学生平时玩游戏成瘾,学习成绩下滑严重,苦恼不已,但是却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这些家长和老师看来,沉迷游戏,就会影响孩子学习,还会导致孩子们的视力下降和智力下降。家长和老师们对游戏已经恨之入骨,视为毒害孩子们的精神鸦片。
玩游戏有害,这一点,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然而,对于怎么理解这些问题,和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却还没用形成共识。所以本篇文章我们要着重的分析一下,孩子们沉迷于游戏这个社会焦点问题。
古人眼里的玩物丧志
就像治病一样,不诊断出病因,就无法对症下药,祛除疾病。孩子们为什么会玩游戏成瘾呢?我们需要先回答这个问题,找出症结和不良行为的病因,然后才能进行良性转化和纠正。
目前社会流行的各种解释,都缺乏一套有根据的底层理论做支撑,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解释问题。认为孩子们喜欢玩游戏,是因为虚幻的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美好,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这些都是就现象论现象,根本不是找病因。
就好比说,问温度计显示的度数为什么升高了,回答说是因为里面的水银柱高度上升了。这样的解释,都是毫无意义的。
孩子喜欢玩游戏,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看漫画,喜欢小动物,喜欢各种大人看起来幼稚的事情,这背后都有一套深层的理论。我们要理解孩子们的世界,理解孩子们的行为,并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有效教育,都需要掌握这套理论。
《三略》云:“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可见,孩子之所以玩游戏上瘾,是他们先产生了玩游戏这个“志”。
嵇康在《家戒》中说:“人无志,非人也。”
王夫之在《思问录》中说:”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不守其志,不充其量,则人何以异于禽哉。”
在嵇康和王夫之看来,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志,有大志者成大事,有小志者成小事,无志者不成事。
植物们,要每天忙着晒太阳,开花结果,生育下一代,这其实也是有志的。动物们,整天忙着捕猎,每天一睁眼就为了下一顿饭发愁,好不容易把自己养活大了,到了发情期,为了繁殖后代,还要残酷地和同性竞争交配权。这些也是含气之类的非人之志。
那人的志,和动植物禽兽们的志,区别到底在哪里呢?在于人是天地之灵,是万物之主,人生下来,就肩负着为天地守神,推行天地之道,为天下万物建立美好秩序的使命和责任。以此理身,理家,理国,让自身变得更好,让自己的家庭更好,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这些都是志。在嵇康和王夫之看来,凡是没用意识到人与生俱来的这种生命本真目的的人,都说明他人的意识还没觉醒,所以不足以称之为人。
如果人沉迷于庸俗无聊的事情之中,这种人的意识,就很难觉醒。所以古人痛斥说,这是玩物丧志。比如玩游戏,它可以让自己身体心智变得更好吗?显然只会变得更差。它可以让自己的家庭变得更好吗?显然更不会。它可以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吗?也不会。这就是玩物丧志。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游戏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理解了支配人行为的背后动因是志。我们再接着分析为什么小孩子更容易沉迷于游戏。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一岁的小孩子,特别喜欢猫猫狗狗类的东西,一看到小动物就觉得非常亲切,爱不释手。是因为一岁的小孩子,智力还很弱,只能理解和自己智力接近的东西。这些动物在他们看来,是可以和他们建立智力连接的东西。
让一个一岁的小孩就立大志,为了一个伟大的目的去奋斗,这显然不现实。这说明,行为的背后是志,志的背后是智力。智力不足的时候,光立大志,也没用意义,会变成志大才疏。比如小孩子,他们说一些超乎自己智力的事情,大人就觉得,小孩子说大话了。
当小孩到了三五岁的时候,他们这时候已经没用那么热爱动物了,这时候他们喜欢娃娃形象的东西,圆滚滚看起来可爱的东西,他们都喜欢。因为这就是他们那时候的形象,他们的智力,也只会和这种东西建立连接。
到了五到八岁的时候,他们的智力,已经发育到足以理解抽象的事情,思考复杂问题。这时候很多孩子,已经厌倦小时候玩的那些幼稚东西。古人在这个阶段,开始教育孩子识字,写字,训诂,音韵等等,进行小学教育。小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和真实的自然万物之间,建立初步的智力连接。而不是再像五岁之前,都是经过幼稚化处理的形象,来和他们进行低幼智力连接。
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要开始读书,开始学义理,也就是为人处世的道理,谋生的技能。要开始模仿那些优秀的楷模,以便于自己立志。学成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社会,成家立业了。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智力就会跟着增长,然后他们生活的目的,也会跟着升级放大,追求越来越大的目的,也就是志。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容易叛逆,是他们觉得自己需要和他们所理解的更高的人进行更高级的智力连接,而父母无法满足他们的偶像崇拜要求,所以就会产生叛逆行为。
反观现在的社会情况,发现是被一双无形的手,在刻意的延迟孩子们的智力发育。智力被延迟发育的后果非常严重,有的孩子已经成年了,智力还停留在一岁孩子阶段的智力层次,喜欢和动物形象建立智力连接。有的则是停留在三五岁的孩子阶段,都是成年人了,还喜欢看动漫,和幼儿形象建立智力连接,说明自己的智力发育被延迟了,还停留在幼童阶段。
一个人喜欢连接什么形象,说明他的智力发育状态,正处在对应的那个层次和阶段。
智力发育被人为延迟,导致心智不成熟,该修身的时候,什么也没修,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没有什么志向,更不懂任何的伟大目的和伟大动力。想干什么,全靠着一股子动物般的应激冲动,连跟人好好说句话都不会,还自我美化为是彪悍的人生。哪有什么彪悍的人生,其实都是智力发育失败的产物罢了。
玩游戏是一种低幼的智力活动。孩子喜欢玩游戏,并且成瘾,说明,他们的智力发育被人为的延迟了。低幼的智力,决定了孩子们,会追求和他们的智力相匹配的低幼智力活动。孩子们沉迷于游戏的第一个主要原因我们找到了——智力发育被延迟。
智力发育被延迟的后果很严重,智力越弱,就会导致孩子们无法应对更复杂更高级的智力活动,否则就会被挫败感驱赶回智力低幼区。驻留在智力低幼区的孩子,为了获得满足感,就会强化对低幼智力活动的沉迷,以至于成瘾。
获得满足感,是所有生命的本能,也就是前面我们讲的,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孩子们之所以驻留在智力低幼区不能自拔,不是他们不能自拔,而是他们的智力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跟着发育,导致他们只能理解低级的目的,为了低级的目的而奋斗,以此来获得低级的满足感。
养宠物,听嘻哈,看动漫,打游戏,追星,蟾修,各种非主流亚文化,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智力低幼区行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在孩子们陷入智力低幼区时,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力量,都没用及时的给他们提供外援,把他们从智力低幼区解救出来,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智力,辅助他们进入智力高级区。
在智力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进行不同智力层次的诱导和引导。因为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都没用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就造成了问题的扩大化,以至于成为了群体性的社会问题。孩子沉迷游戏的第三个原因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不作为。
我们总结一下,孩子沉迷游戏的三大原因:
第一:孩子的智力发育被延迟,才被低幼智力活动所吸引。
第二:没用外力把陷入低幼智力活动的孩子们解救出来。
第三: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的不作为造成问题严重化和扩大化。
怎样才能解决孩子沉迷游戏这个问题
要解决一个问题,如果原因找不到,那么解决方法肯定也是错的。就好比治病一样,如果病因都诊断错了,开的药肯定也不对症。药对症了治病,不对症的药则伤人。同理,在解决孩子沉迷游戏这个问题上,也存在药不对症,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的问题。
比如臭名昭著的电击疗法治网瘾,治游戏瘾,都是因为药不对症,二次害人的解决方法。
和臭名昭著的电击疗法一样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的,还有快乐教育疗法,素质教育疗法。小孩子已经溺水了,沉溺在智力低幼区的水坑里,不去把他们打捞上来救上来,还站在岸上欣赏小孩子们扑腾腾的挣扎模样,不仅不去救人,还要把孩子们往深水区推几把,推向更弱智的智力低幼区,还美其名曰是为了让孩子自己获得快乐。这样的做法,恕我们不能理解,而且感到愤怒。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辨证施治。首先,要断开一切智力低幼区的连接。先把孩子从智力低幼活动中解救出来。其次,为了避免他们再溺水,就要提高孩子的智力,让它追求更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更高级的生活目的,等他智力提高了,心志也提高了,玩游戏这种低幼的智力活动,再也无法吸引他,自然而然的也就不再沉迷于游戏。
第三,社会家庭和学校要三方协作,消除溺水区,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智力发育环境,和良好的诱导和引导。很多家长,自己沉迷游戏,却不让孩子玩,这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说服不了孩子的。
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的启示
很多砖家认为,孩子的事,要孩子自己作主,他做什么开心,就应该由着他放任他去做。很多大人都活不明白,小孩子更不可能知道,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让不具备辨别是非好坏的孩子,去由着自己的性子瞎胡来,这样的孩子一定会发育成废物。
那么多熊孩子,那么多少年犯,说明什么?说明砖家们乱弹琴,错误的观念又影响了家长,造成了可怕的社会问题。
孩子们的心智发育程度决定,他们不分是非,不分好坏,家长有责任在孩子的心智,成熟到足以分辨是非好坏之前,帮他们明辨是非,教育他们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好的事情,要激励和巩固下来。不好的事情,要规避和消除掉。
怎么诱导和引导,孩子向智力高级区和智力成熟区发育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都应该像孟子的母亲来好好学习。
孟子小时候,他家住在墓地旁,孟子学会了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在集市上,学了些做买卖和杀猪的游戏。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在学宫旁边,模仿学宫的人,做游戏一样,学会了很多社会礼仪。孟母说:“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成为一代大儒。后来的儒生君子们,都认为这是孟母善于教育孩子的结果。
小孟子玩哭丧游戏,玩的快乐吗?显然是很快乐的。小孟子看人杀猪,模仿杀猪游戏,玩的快乐吗?显然非常快乐。幸好那时候没有快乐教育,要不然孟子一定会成为一个职业代哭人。可见,快乐教育有多么的荒谬。越傻越快乐,越快乐越傻。这就是快乐教育的本质。
孟母为什么一定要坚决的搬家呢?她要切断小孟子,和一切智力低幼活动的连接。这里并不是说做那些事的职业本身低下,而是人总得希望生活更好,成为更有才能的人,做更伟大更有价值的事业。所以,一定要引导孩子,追求更高的智力,和更高的生活目的,才能让孩子成才。
再说说孟母断织的典故。
小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见孟子放学了,就问孟子:“今天学习怎么样了?”
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以前一个样呗。”孟母见孟子无所谓的样子,很生气地用剪刀剪断了织好的布。孟子一看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条布一样。君子学习,是为了能立学子之名,多向老师求问,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有了智慧和本领,能谋事谋生,这样才能安家立业,做起事情才能成功,不至于失败。现在你荒废了学业,以后就不免于吃苦受累,甚至还因为生活低能,遭致祸患。你不好好学习,跟靠女人织布养家有什么不一样呢,假如不好好织布,半途而废,她的丈夫和孩子怎么有衣服穿,并且还能靠卖布的钱来买粮食吃呢?女人如果好吃懒做,男人如果不求上进不好好修德进业,那么这一家人就算不沦落到做强盗小偷,也就只能给人当仆人了。”
孟子听了母亲的一番话,内心极其震动。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勤奋学习,拜子思为师,终于成为一代大儒。后世的君子认为,孟母太懂的怎么教育和引导孩子了,才有了后来的孟子。
如果孟子那时候,有个游手好闲的爹,有个好吃懒做的娘,有三点半放学,有减压减负,有教育军备竞赛,以孟子当时的家境条件,他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出头之日了吧。
孟母的做法,告诉我们,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每当他滑向智力低幼区,容易被低级的目的和廉价的满足感所俘获时,一定要把他们拉出来。并用恰当的引导和诱导,把孩子推向智力高级区,追求更高的生活目的和更高的满足感。这样以来,孩子的智力,才会不断的提高,有了更高的智力,才有条件和能力,树立更高级的生活目的,也就是树立更远大的志向。这样才能成才,才能有出息。
玩物必然丧志,成才必先养志,神智培养,志向培养,注意力培养,系统学习的重要性
家长和老师们的苦恼,除了孩子沉迷诸如玩游戏这种智力低幼活动,前面我们给出了解决方法,就是养智和养志。玩物必然丧志,成才必先养志。除了智力发育和志向问题,家长和老师所关心的,还有其他的很多问题,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总是三心二意怎么办?这就要培养注意力。
我们前面讲了很多大的原则和基本原理。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话,基本上足以应对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如果觉得需要学习和掌握更系统更专业的理论体系和具体方法,可以学习《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这本书。这本书非常系统的阐述了如何养神,如何培养智力,如何养志,如何培养注意力。
鬼谷子的这本书原文非常难以理解,大家有兴趣,可以下载典则读书app,在上面学习这本书的详细讲解课程。希望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能成为孟母那样循循善诱的人,教导孩子成才,能解决大家生活中遇到的孩子教育的问题。